房企抱团“反对降价”风波骤起,人民日报作出重磅回应清晨的福山小区里,王阿姨拎着菜篮子拦住正要出门的李叔:“听说开发区那个新楼盘又降价了?我闺女去年买的房子,现在每平便宜了2000多!”李叔摇摇头:“可不是嘛,我刚刷到新闻,好几个城市的开发商联合起来说不降价。现在这楼市,就像坐过山车一样。”两人的对话,揭开了近期楼市的一场激烈博弈——房企抱团反对降价的风波,正与市场规律和政策导向发生激烈碰撞。一、房企抱团反对降价:一场脆弱的价格联盟最近,河南44家房企的“闭门会”引发关注。建业、正商等本土龙头企业联合碧桂园、万科等全国性房企达成共识:“不带头降价”。他们给出的理由包括“保护老业主资产”“避免行业恶性竞争”,甚至声称降价会导致“烂尾楼增加”。但这一表态很快被市场打脸——就在会议结束后不久,郑州某参与房企的郊区项目就推出“首付分期”变相降价,实际折扣达85折。类似的矛盾在惠州也在上演。保利阳光城四期备案价约1.5万元/平方米,今年10月突然以7800元/平方米抛售,引发老业主集体维权。当地房管局迅速介入,不仅要求项目停业整顿,还强制退房已售出的13套房源。这种“政策干预”与“市场自救”的冲突,暴露出房企抱团的脆弱性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资金链紧张的房企,就像溺水者,看到降价能救命,哪里还顾得上联盟协议?”房企抱团的背后,是债务高压下的无奈挣扎。2024年以来,融创、远洋等头部房企因债务重组困难,境内债展期压力剧增。以远洋为例凯耀配资,其境外债重组方案因债权人反对被迫多次修改,抵押资产覆盖率不足成为最大争议点 。在这种情况下,降价促销成为快速回笼资金的“救命稻草”,但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——某中部城市房企降价后,周边项目到访量暴跌60%,被迫跟进降价,形成“踩踏式”抛售。
二、人民日报回应:市场化定价是唯一出路面对这场博弈,人民日报的回应斩钉截铁:“房价既不能暴涨,也不能人为托底。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应被扭曲。”这一表态,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“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”的精神高度契合。2025年以来,北京、上海放宽限购门槛,郑州、沈阳取消新房销售限价,武汉试点“以旧换新”置换补贴,政策导向从“行政干预”转向“市场调节” 。政策松绑的同时,监管层对“恶意降价”的界定也更加清晰。根据《价格法》,商品房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,企业自主定价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,政府不得干预。例如,珠海金湾宝龙城备案价2.8万元/平方米,开发商打折至1.4万元/平方米,当地住建局明确表示“属于合理市场行为”。但如果房企通过“工抵房”“阴阳合同”等手段虚假降价,或承诺“永不降价”后 违约,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。人民日报特别强调,房地产市场已进入“供需再平衡”阶段。2025年8月,70个大中城市中,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0.9%,二线城市下降2.4%,三线城市下降3.7%,但同比降幅均较上月收窄。这种“量跌价稳”的态势,表明市场正在自我修复。正如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所言:“取消限购、限价不是放任不管,而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”三、市场分化与购房者策略:理性看待涨跌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,2025年的楼市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格局。核心城市优质资产逆势走强:杭州钱江新城次新房因地铁规划落地,三个月内涨价12%;上海陆家嘴高端公寓租金收益率稳定在4.5%,吸引长期投资者入场 。而三四线城市则陷入“流动性陷阱”,某中部县城二手房挂牌周期超过400天,部分房源降价30%仍无人问津。对于购房者而言,这种分化意味着“买房逻辑”的彻底转变。人民日报建议关注三个关键维度:1. 城市选择:从‘闭眼买’到‘精细挑’优先选择人口净流入、产业基础扎实的城市。例如,成都、西安通过“人才新政”吸引人口流入,高新区新房去化率超90%;而东部某县级市因人口净流出,新建楼盘空置率高达40% 。2. 产品偏好:从‘大而全’到‘精而美’适老化改造、智能家居成为新卖点。青岛某楼盘推出“适老化户型”,配备紧急呼叫系统和无障碍通道,开盘即售罄;而140平以上的大户型遇冷,北京某项目180平房源去化率不足30%。3. 购房策略:从‘抢上车’到‘巧置换’抓住政策窗口期优化资产。上海试点的“置换退税”政策,最高可返还契税的80%;深圳对多套房持有者征收阶梯式房产税,倒逼投资客抛售非核心资产 。写在最后:回归居住本质才是正道正如王阿姨女儿所说:“现在买房得算三笔账:首付够不够、月供扛不扛得住、未来好不好转手。”在房企抱团与政策松绑的博弈中,房价涨跌已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,而是市场规律、政策导向与民生需求的综合体现。人民日报的回应传递出清晰信号:房地产行业的“黄金时代”已过去,“住有所居”“住有宜居”才是未来方向。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与其纠结短期涨跌,不如回归居住本质——毕竟,房子的价值,终究在于能否承载生活的温度。
美港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